中国文明网联盟主站 首页| 要闻|文明播报|文件公告|鄱阳好人|志愿服务|未成年人|我们的节日|高层动态|领导活动| |
中国文明网联盟网站 头条|文明旅游|曝光台|他山之石|文明漫议|文明百科|基层动态|文明书刊|工作研究|公共信用信息平台| |
文明社区|城市创建|文明村镇|文明单位|文明校园|文明家庭|道德讲堂|文明餐桌|鄱湖风|文明新风|宣教活动|好人日记| |
中国文明网联盟主站 首页| 要闻|文明播报|文件公告|鄱阳好人|志愿服务|未成年人|我们的节日|高层动态|领导活动| |
中国文明网联盟网站 头条|文明旅游|曝光台|他山之石|文明漫议|文明百科|基层动态|文明书刊|工作研究|公共信用信息平台| |
文明社区|城市创建|文明村镇|文明单位|文明校园|文明家庭|道德讲堂|文明餐桌|鄱湖风|文明新风|宣教活动|好人日记| |
七月半,烧包祭祖,自古以来就是饶州区域民间的传统习俗,也是人们慎终追远,缅怀先辈的节日。
相传,每年农历七月初一,地狱之门大开,地狱的鬼魂走出地狱,获得短期的游荡,到阳间享受人间香火,回家看看。
所以人们称七月半为“鬼月”。在这半个月里,人们一般不婚嫁、不祝寿、不乔迁、不办各种喜事,小孩、大人也很少走夜路。
在吴风楚韵的古饶州府治鄱阳,自农历七月初十后,人们就开始烧包。当然,鄱阳城人一般在农历十四烧包居多。鄱阳人写包一般都是用毛笔书写,封纸正面上写着已故祖辈的称呼与名字,起字“先考某某”,落款则署名子辈称呼与名字,落“孝某某”,地址依旧保持清代府治风格,饶州府某某县。背面写上一个大大的“封”字。
一般七月半前几天,鄱阳人家家户户都会和家人在家一起折“筒筒子”。包内基本上都是用草纸折好的“筒筒子”,当然包袱内也有冥币、元宝、香烟、冥物等。封包的时候,一般都是用糨糊粘好,在包上两只角上,贴上纸钱,听年纪大的老人说,这个贴在角上的纸钱是给鬼邮差的费用。
鄱阳人烧包,都是选在正午时分,日照当头,家家户户,都烧上一桌子好菜,敬贡祖先。在自家条几上,摆放祖先遗像,点燃香烛。菜上桌,就开始摆杯子,筷子、饭碗。依八仙桌次序,在每个碗内添少许米饭,酒杯内倒入少许白酒,当然都是一点点即可。子孙后代,在一边祈福膜拜,也可以在一旁对祖先们说一些话,以求保佑,家庭兴旺。
而这时,封好的包也要尽快放至家门口,依辈分排好,在街道上开始点燃,在烧包中,要在大门边,点燃香烛,准备好爆竹与豆腐水饭。在烧包中,有用石灰画圈、柳树叶枝以防孤魂野鬼抢夺祖先包袱,包一烧完,就点燃爆竹,再把豆腐水饭往路边一洒。
包一烧完,意味着祖先也基本离席,而这个过程大概一刻左右。敬贡给祖先的米饭与白酒,基本上都要倒掉,因为鄱阳人口中流传,吃敬贡已逝人的饭,活人会减掉记忆。而菜,为众人所享,会保健康。
烧包祭祖,每年的农历7月十四这一天,在鄱阳的大街小巷,尤其是以解放街为东西向的老城区,这一带都是挨家挨户的老居民们,全家出动烧钱纸的景象,很是热闹。老街道两边,密密麻麻,汗流浃背,而他们口中叨念的是对已故亲人的慰问和祝福。
而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日,中午十二点,正是“关鬼门”或“关地狱门”的日子。至此,一年一度的“鬼节”宣告结束。
时至今日,七月半祭祖,在鄱阳民间一直延续。这其中,有饶州的民俗魅力展现,有饶州文化的融合点,纸包上我们仍要用毛笔填写“饶州府”这三个闪耀的大字,而今时已拆分的饶州七县,也基本上都有烧包习俗,即使时代在变,区域在变,但同根同源的饶州府这个记忆永远不会变。共同的饶州文化,早已渗透到旧时饶州区域的每一个角落。
烧包祭祖,虽然是鄱阳旧时风俗遗存,也有很多封建残余,但是不管怎样,它之所以能一代一代的传下来,肯定有其本身的意义,它充分展示了民间风俗最为古老的方式,在中华大地,很多城市出现。
当然,这其中有一点最值得肯定的是因为烧包意在感恩祖辈先人、不忘根源。以及,人们对逝去先人的追念,相信他们会在另一个世界过的更好。
饮水思其源,树高不忘根。烧包祭祖,这是鄱阳人民认祖归宗的一种形式,也正因如此,才会一直延续下来。
备注:写此文,只是真实所见所闻,不是宣传封建迷信,鄱阳民俗这方面的文字比较缺乏。
【关闭本页】 【打印本页】 回到顶部 相关新闻: